救死扶伤 托起群众“健康梦”
——辽宁“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综述医疗卫生援疆是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民生、温暖民心的民生工程。开展义诊、进行学术探讨、实施重点工程……近年来,辽宁省援疆专家用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造福边疆各族群众。
2016年4月起,中国医科大学先后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盛京医院、附属第四医院和附属口腔医院选派八批次总计164人次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专家赴地区人民医院,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医疗援助,变“输血”为“造血”,受援地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从而使各族群众享受到了一流的医疗服务。
填补一批重点专科技术空白
今年5月25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心外科病房副教授、援疆专家田野的带领下,成功为一名肿瘤患者实施了单孔胸腔镜右肺中叶癌根治术,填补了医院乃至塔城地区胸心外科微创治疗的空白。
据了解,这是塔城地区首例自主完成的胸腔镜肿瘤手术,标志着医院在胸外科微创技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田野教授来了以后带着我们从胸心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机制、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学习,传授先进理念和医疗技术,为我们科室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普外科主任窦怀豹说。
2017年7月,辽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队牵头建成塔城地区精神心理卫生中心,创建全疆首个“心理治疗师培训中心”,填补了地区精神卫生管理空白。截至目前,已收治各类精神心理障碍住院患者3300余人次,为周边县市筛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00余人。
近年来,援疆医生多学科协作成功完成塔城地区首例肝癌切除手术,首例肿瘤序贯降期转化治疗后的切除手术,首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首例创伤导致心脏破裂、心包填塞危重患者的心脏修补手术、完成极早产儿及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救治……
目前,辽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队共为地区人民医院推广应用前沿医疗技术279项;建设专业负压结核病实验室、艾滋病毒基因检测实验室、肿瘤诊治中心等,填补地区医疗技术空白250项,实现了一批重点专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为数万名患者减轻病痛。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援疆专家既是医生,又是老师,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是他们的最大心愿。
2022年4月19日,中国医科大学第六批援疆专家陈颖带领科室医护人员顺利为一名患者完成腹腔镜下附件切除术。
“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学到很多新知识,得到了很多临床实际操作的锻炼。如今,我可以独立完成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手术、宫腔镜检查及宫腔镜下宫腔内病损电切等微创手术。”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医生杨海燕说。
离疆留下什么?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2016年至今,“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队共帮带34个专业学科358人次本地学员,培养当地业务骨干68名。同时,中国医科大学还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当地培养人才,一方面根据援建规划,免费接收受援医院业务骨干共计79人,赴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培训进修。另一方面中国医科大学网上培训平台对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医护人员免费开放培训账号,实施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工程。
不仅如此,从2016年开始,中国医科大学每年给地区人民医院定向委培20名本科生、锦州医科大学每年为全地区医疗机构委培30名本科生。所学科目根据当地需求,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精神医学、儿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十余个,今年已是第七批了。
中国医科大学第七批辽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队领队金俊哲说:“接过接力棒,我们要继续发挥组团式医疗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受援地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医联体建设、将‘组团式’医疗援疆资源辐射基层。”
→2018年6月,辽宁援疆专家筹建“卒中中心”,填补塔城地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空白。
□2022年8月,第七批辽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队领队金俊哲进行院内疫情防控督导检查。
□援疆医生田野(右二)对患者实施了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加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手术。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李春来】